当前位置:好学教育网 > 高中教育 > 正文

高中语文 《包身工》同步练习 新人教版必修

02-12 高中教育

《烛之武退秦师》

目标检测

一、请选出红色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两项

1、①以乱易整   ②以其无礼于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   )和(  )相同

2、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②故为之说,经俟观人风者得焉

③秦伯说,与郑人谋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⑤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

  (  )和(  )同

二、红色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有:

    ①敢以烦执事。 (胆敢)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了)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过河;围墙)

    ⑤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⑥吾其还也。(还是)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⑧失其所与,不知。(结交;同“智”)

    ⑨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礼物;主谓之间的助词,不译。)

    ⑩何厌之有?(满足)

    解释完全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几项。   

三、问答题:

    1. 秦、晋围攻郑国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

    2.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的?

    3. 晋文公为什么又要撤退?(请用原文)   

四、课文翻译

五、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与“辞曰:……”的“辞”相同的是(    )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B.  轻辞古之天子

C.  不辞辛苦

D.  停数日,辞去

 2.下列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B.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距关,毋内诸侯

 3.下列句中与“是寡人之过也”中的“是”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觉今是而昨非

B.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C.  是天下之大贼也

D.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烛之武“许之”的原因是                                     

 

 5.上文所表现也来的郑伯的思想性格是                                 

 

六、阅读《晏子谏杀烛邹》,完成文后问题。

景公好弋(yì,射鸟),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土,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受教)矣。”

1、  对红色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好弋(喜欢)

B.使烛邹主鸟而亡之(掌管)

C.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计算)

D.是罪三也(这)

2.下列句中红色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B、使我君以鸟之故杀人

C、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D、以乱易整,不武

3.对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解释,正确的项是(  )

①公怒,诏吏欲杀之(  )

A、诏书   B、命令   C、召见  D、征召 

②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

A、死  B、逃跑 C、通“无”  D、使……死亡

4、翻译下面句子。

 ①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译文:

②使我君以鸟之故杀人。

译文:

18.“勾践灭吴”   (《国语》)

目标检测

一、解释下面红色的词语

1.贾人夏则资皮(  )            2.苟得闻子大夫之言()( )

3.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 )    4.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  

二、下列红色字解释有错的是:

   1.补民之不足。(补充)            2.子而思报父母之仇。(如果)

   3.安与知耻?(和)               4.旅进旅退(共同)

   5.果行,国人皆劝(出发;劝勉)   6.纳宦其子(官府) 

   7.其有不敢尽力者乎?(难道)

   8.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食油;巡行)

   9.支子死(小儿子)               10.进不用命,退则无耻(服从;却)

    解释有错的是__________ 等几项。

三、请找出下列句子中哪些词属于古今异义词,它们古今意义各有什么不同?

   ①爪牙之士。     ②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③丈夫二十不娶。

④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⑤国之孺子之游者。   ⑥其父母有罪。

   属古今异义词的有__________ 等几项。

四、下列红色字注意全对的一组是( )

A.公与之饩(xì) 无庸(yōng)  寡人请更(gēng)

B.贾(gǔ)人    冬则资絺(chī)  栖(xī)于会稽

C.妻孥(nú)   沈(shěn)金玉于江   伍子胥(xū)

D.国子孺子(rǔ)   昆(kūn)弟   败吴于囿(yòn)

五、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穿着水犀皮制成的铠甲的士卒有十万三千。

B.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将率领二三对夫妇来繁殖生息。

C.生三人,公与子母:生三胞胎的,由公家提供乳母。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只要能够听到您大夫的计谋,有什么晚的呢?

六、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练习。

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广运百里,乃致其父兄、昆弟而誓之: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脯也,无不啜也,必问其名。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不衣。士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        蕃:繁殖人口

 B.公与之饩                  饩:口粮

 C.纳宦其子                  纳:交纳

 D.公与之母                  母:乳母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令壮者无取老妇

B.将免者以告

C.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D.支子死,三月释其政

3.下列句中加点词与“纳宦其子”的“其”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

B.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C.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D.其有敢不尽力者乎?

4.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1) 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2)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

A.(1)把分娩的人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她。

   (2)对于到越国来的各方有名之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以示尊重。

B.(1)孕妇临产时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她。

  (2)各方有名之士到越国来,一定在庙堂上举行宴享,以示尊重。

C.(1)孕妇临产时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她。

   (2)对于到越国来的各方有名之士,一定在庙堂上接见他,以示尊重。

 D.(1)把分娩的人报告官府,官府派医生守护她。

   (2)各方有名之士到越国来,一定在庙堂上赠给他们礼物,以示尊重。

5.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勾践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人们生儿育女,以增加越国人口,从而积蓄国力。

B.勾践以免去徭役的方式,激励人们为国尽忠,其中对长子和次子为国事而死制定了不同的奖励标准。

C.勾践还令官府收养那些孤苦无依靠的有病贫穷的人,使他们能够安乐的生活。

D.勾践亲自耕种自食其力,让其夫人动手织布,以解决穿衣问题,真可谓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E.越国十年不收赋税,百姓都积蓄了三年的口粮,为报仇雪耻奠定了物质基础。

七、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的1—5题。

范蠡西施      杨慎

世传西施随范蠡去不见所出只因杜牧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之句而附会也予窃疑之未有可证以析其是非。

一日,读《墨子》,曰:“吴越之裂,其功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喜曰:此吴亡之后,西施亦死于水,不从范蠡去之一证。墨子去吴越之世甚近,所书得其真。

然犹恐牧之别有见。后检《修文御览》,见引《吴越春秋》逸篇云:“吴王败,越浮西施于江,今随鸱夷以终。”乃笑曰:“此事正与墨子合,杜牧未精审,一时趁笔之过也。”

盖吴既灭,越即沉西施于江。“浮”,沉也,反言耳:“随鸱夷”,子胥之谮(zèn,诬陷,中伤)死,西施有力焉,胥死盛以鸱夷,今沉西施,所以报子胥之忠,故云“随鸱夷以终”。范蠡去越,亦号“鸱夷子皮”,杜牧遂以子胥鸱夷为范蠡之鸱夷,乃影撰其事,以堕后人于疑网也。

既又自笑曰:“范蠡不幸遇杜,受诬千戴,又何幸予而雪子,亦一快哉!”

注:鸱夷,指皮袋子。

1、第一自然段没加标点,对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世上有这样的传说,西施是跟着范蠡离开越国的,后来就没有在什么地方出现过了。

B.世上有这样的传说,西施是跟着范蠡离开越国的,但从没有见过这一说法的可靠出处。

C.世上有这样的传说,西施是跟着范蠡去了齐地,但后来从未看见他们在那里出现。

D.世上有这样的传说,西施是跟着范蠡去了齐地,但有关这一传闻的出处已查不到了。

2、对下面两组句子中词语的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见”相同,两个“既”也相同。

B.两个“见”相同,两个“既”却不同。

C.两个“见”不同,两个“既”也不同。

D.两个“见”不同,两个“既”却相同。

3、文中“吴越之裂,其功也”的“也”字表示什么意思,下边句中红色的“也”与之意义

4

用心   爱心   专心

5

相同的是( )

A.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B.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C.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

D.渭河涨腻,去脂水也(《阿房宫赋》)

4、下面句子的“去”字,意义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世传西施随范蠡去   

B.不从范蠡去之一证

C.墨子去吴越之世甚近

D.范蠡去越,亦号“鸱夷子皮”

5、春秋后期,吴越争霸,越王勾践施行美人计,送越女西施入吴,吴王夫差筑姑苏台,日与西施相嬉。越灭吴之后,西子何去何从,正史无有记载。经考证,作者对“西施随范蠡去”的传闻表达了自己的见解,对他在文中的见解,下边说明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这一传闻是由杜牧的诗句所引起,也基本符合历史事实,但据《吴越春秋》遗篇记载,西施是走水路而不幸沉水而死。

B.作者认为这一传闻是由杜诗引起的,但与《吴越春秋》遗篇里的记载不相符,遗篇的记载说,伍子胥遭诬陷而死,西施是有责任的。所以吴国灭亡后,她深深自责,遂追随伍子胥投江而死。

C.作者认为这一传闻是由杜诗引起,但杜牧是误解了《吴越春秋》遗篇里的记载,把沉水理解为泛舟、乘船,把人物也弄混了,所以这一传闻纯属捕风捉影。

D.作者认为这一传闻是由杜诗引起的,但杜牧是误解了《吴越春秋》遗篇里的记载,把西施仰慕伍子胥一片忠心,追随伍子胥而投江沉水说成是仰慕范蠡而追随他去齐地,所以造成一桩历史冤案。

17、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目标检测答案

一、1.③和⑤相同   2.③和④相同

二、⑤、⑥、⑦、⑧、⑩(①为“冒昧”;②增加……的实力;③给予;④筑墙用的夹板,是工具;⑨使者)

三、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烛之武首先是站在秦国的角度,分析灭郑对秦的害处和存郑对秦国的好处,二是列数晋国历史上对秦国的失信。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五、1.C   2.A  3.C   4.郑伯勇于自责,诚心求贤以及郑国面临存亡危机,烛之武有爱国之心    5.从善如流,礼贤下士 

六、1.C(列举罪状或过失而指责)   2.A、D    3.①B ②B    4.①这时就召来烛邹在齐景公面前列举他的罪状。 ②让我们的国君因为一只鸟的缘故而杀人。

附:课文翻译

晋文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是因为怪罪郑国从前对晋文公不以礼相待,并且对晋怀有二心,而对楚国友好啊。当时,晋国驻军于函陵,秦国驻军于氾南。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郑国的处境很危急了!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一定能说服他撤退军队。”郑文公听从了他的话,将烛之武召来,烛之武辞谢说:“臣在壮年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更没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表示歉意说:“我不能在早先重用您;而现在国家危急之秋,才求您帮助,这是寡人的过错啊。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

烛之武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于是,趁着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会见了秦穆公,烛之武就说:“秦、晋两国军队围攻郑国,郑国已自知必亡了。如果灭掉郑国而对您有好处,那就将此事烦劳贵国的执事吧。越过晋国而占领远方的郑国作为东部边境,您一定知道它的困难;您何必消灭鄙国而增益邻邦的土地呢?邻邦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地削弱了。倘若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东道主人,您的使者往来,我们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粮秣物资,我看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施以恩赐,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才渡河归晋,傍晚就筑城拒秦而自食其言了,这是您所知道的啊。那晋国的贪欲怎有满足之时?它既将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不侵损秦国,又将向谁夺取土地呢?使秦国受损害而使晋国受益,还是希望您好好考虑这利害关系吧!”     秦穆公听着很顺耳,就决定与郑国订立盟约。于是,他派遣杞子、逢孙、杨孙在郑国戍守,自己就引军回国。 子犯力谏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果不是这位秦君的大力支持,我就不会达到这个地步。依靠人家的力量成就事功,而又去损害他,是不仁的;丧失友好的盟国,是不明智的,以分裂代替联合,是不威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晋军也退离郑国而去。 18.“勾践灭吴”   (《国语》) 目标检测答案 一、1.积蓄  2.如果;您  3.召集;对……发誓  4.管理    二、解释有错的项是1、2、3、5、9(1、补充做……事  2、加强语气  3、同“谓”  5、行:做  9、非嫡长子之后代) 三、①②③⑤(①爪牙  ② 中原  ③丈夫  ⑤孺子  ) 四、D(A庸(yòng  B栖qī C沈chén)    五、B    六、1.C  2.C  3.B   4.B  5.B和C  七、1.B  2.C   3.D(这样的“也”用在因果复句中,表示对原因的判断和肯定)  4.C  5.C(结合《勾践灭吴》的开篇部分,了解当时历史背景)

 

 

 

 

 

 

 

 

版权保护: 本文由 好学教育网 原创,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www.5haoxue.cn/gaozhong/332.html